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哲学在历史上参与了时代精神的塑造,虽然它确实十分的晦涩,它不像科学一样,你可能不需要学习,它最终会变成产品,你可以使用它,但是哲学需要去阅读和理解,才能对思想起作用。

康德最重要的三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康德哲学是现代哲学的开端,黑格尔哲学是古典哲学的终结

对康德影响比较深远的有两个人:休谟和卢梭。休谟打破了康德独断主义的迷梦,并在思辨哲学上给他指明了方向。康德过去认为唯有知识能够造福于人类,所以应以有知识为荣,鄙视那些无知的人,但是卢梭纠正了他的偏见,教会了他尊重人。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体现的是人类理性试图通过超越自身有限性,通达只有境界的一种理想。

康德同意无法从偶然的感觉中得到普遍必然的知识,但是几何和力学从事实上说的确具有普遍性,只是哲学无法解释。

笛卡尔的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天赋观念”,也就是先天的观念,经验获得的知识称为后天观念。

康德认为先天的观念是普遍必然的,独立于经验同事作为经验的条件。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是后天的,来源于感觉经验。

康德认为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他认同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是仅仅具有感觉经验还不够,主体自身要有一套加工感觉经验的认识形式和结构,并非像洛克所说的人是一张白纸,通过先天的认识去加工偶然的经验,才能得到普遍的知识。

但是这套先天的认识形式只能去处理自身能力以内的东西,而无法处理超出能力外的东西。你看到的世界是这样的,但是不代表世界本身就是这样的,即物自体不可知。

虽然认识形式的限制体现了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但是另一个方面物自体不可知也表明在我们的认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可能是无限自由的领域。

客体通过现象(感觉材料)被人观察到,人只能根据感觉材料去理解世界,客体可以看到人认识之外的东西,也就是不受任何形式限制的东西,它是自由因。

人类理性的两大功能:理论理性(认识能力)和实践理性(伦理道德)。虽然人的理性认识受到限制,即使不受限,人对事物的认识只能达到必然性,绝不可能拥有自由,但是人的道德哲学是自由的。(原本可能认为道德也是像客体一样有一种标准,通过不断研究就能更好的了解它)

结论

康德证明了哲学并非是科学,不可能像科学那样认识世界。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人同时是两个世界的成员,受两个世界法则的作用,一方面作为有限的存在,你是自然世界的一份子,你是感觉世界的成员,在这个领域里,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自由。但是人拥有理性,理性法则一定是人按照理性去做它才起作用,是人类应该遵从,但不是必然遵从的法则。

柏拉图认为现象是千变万化的不可知的,本质(理念)是可知的。康德把它颠倒过来了,现象是可知的,客体是不可知的。